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 >

肖耿:不要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看,而应当互补看


发布时间:2020-11-16 点击量:

编者语:

11月12日晚,“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”系列第86期于线上举办,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先生带来题为“新经济理论:中西合一”的精彩讲座,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、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、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教授在讲座后发表了精彩点评。本文根据肖耿教授点评实录整理。敬请阅读。 

 

文/肖耿教授(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、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、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)

 

以下为点评全文实录

 

非常感谢沈联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,沈老师利用丰富的资料,给我们讲解了“中西合一与新经济范式”这样一个相当复杂又很有意思的议题。沈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研究和工作经验,他将东西方、各个领域、过去与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整合在一起,值得我们慢慢学习与回味。

 

接下来我将就沈先生的演讲进行一些解释和评价。沈先生的讲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,首先,沈先生解释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差异性。其次,他指出了中西方实际上在互相竞争和学习,最后很可能会殊途同归。最后他表示,未来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,特别在金融市场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越来越重要。

 

对于上述三个问题,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。

 

首先,理解中西方在传统文化制度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。中国一直强调大的系统,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;在中国,我们讲究家国情怀,在西方,市场非常重要;在中国,我们追求知行合一,也就是道德约束的力量,但在西方讲的是信用;在中国,我们的辩证思维历史悠久,比如我们讲权利,权利背后就是责任,我们讲危机,有危就有机,危险和机会是一体的。然而在西方,这个概念是比较短期的,比如财务和责任关系,资产负债算得清清楚楚。中国在政治方面强调中庸指导,但是在西方更多的是强调所谓的选举。

 

总结来看,沈先生认为,中国的这些特色,实际上是非常原始的天人合一,涉及到量子力学的系统的思维,而在西方,特别在近些年来,应用的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牛顿力学的思维范式。因此,二者具有非常不一样的传统。那么二者之间如何互动,如何相互学习,又如何展开竞争?最后会不会殊途同归?这是沈先生接下来提出来的问题。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?沈先生也指出来了,在比较早期的轴心时代,中西方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多相似性,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,受工业革命和基督教影响,中西方的文化开始分化,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
 

最近十几年来,中国积极施行改革开放。伴随着全球化、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,中西方在不断互相学习。目前,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,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,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,这其实已经回到了中国200年前的全球市场份额。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40年来一直在向西方学习,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强调个人,更强调信用,也引进了非常重要的公司制、资产负债等理念。中国学得很快,发展得也非常快,这形成了目前国际地缘政治的状况——大国竞争。因此,沈先生特别强调大国竞争,也就是两套国家系统之间的竞争要开始了,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。我们现在要回顾两个问题,第一,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,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直接与美国展开竞争。第二,推动竞争过程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。

 

中国在过去40年能够赶上西方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发展水平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加入了全球供应链,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引进了公司制度,由法人与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签合同,合同的背后就是市场。签一个劳动合同,雇一个人,那就是一个劳动力市场。金融产品,比如股票、债券等也是合约关系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在过去40年,产权界定得越来越清晰,这创造了很多的合约,这些合约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非常重要,它们通过跨地域、跨时间、跨空间的市场将整个全世界连在了一起。这就是中国能够快速进步,以及中西方能够有这么频繁、密集的交流的关键。

 

那么,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?所有的合约一定是用一种货币确定下来的,不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或者港币,这时金融就变得非常重要了,因为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,而所有实体经济的合约关系最终都体现在金融数据上,因此货币也变得非常重要。目前,货币金融和金融交易基本上都已经数字化,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市场交易的成本变得非常低。这一进步对于全球市场的冲击巨大,竞争力带来市场份额,如果市场份额越来越大,就会占领全国甚至是全球市场。这就引出了沈先生提出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市场这个系统已经是全球的系统,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在数字化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里面竞争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。

 

当前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传统的西方文化体系与中国差别很大,中国的传统曾经是大一统,讲计划经济。在过去的40年里,我们更加重视市场,更重视全球供应链,也更重视消费,为人民服务,重视扶贫,重视公共基础设施,以及反垄断等领域。这些都是过去西方做的事情。同时,西方也在发生着变化。特别是美国,近年来更加重视政府。此外,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明显,导致国内社会分裂越来越严重。

 

对此,沈先生强调要搞清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在过去,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理念,即政府与市场是对立的。我们问的问题是更多的政府还是更多的市场。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,这个问题还是很有用的,当时中国没市场,当然需要多一点市场。多一点市场,少一点政府,效果立竿见影,效率马上得到提高。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。目前,金融科技已经变为市场主导,沈先生讲到,现在是量子纠缠的数字化的金融市场,特别是在衍生产品领域,已经高度数字化了。合约全部相关联,任何一个合约改动一下,都会牵动全球市场,这就是量子力学里面纠缠的概念。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事件,所有的事件都相互关联,政府政策一出台,就会立刻对市场有影响,而市场反过来又对政策产生影响,这就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纠缠关系。从这个层次上来讲,中西方已经合一了,不论是美国也好,在中国也好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分不开的。

 

这里面有一个很有用的思维方式,即我们不要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看,而应当互补看。十八大以来,中央文件就指出,让市场作为分配资源的主导力量,同时政府要发挥更好的力量。这实际上是中国学习西方、中西文化逐渐走向合一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向。为什么呢?中国经过40年的实践,体会到了市场实际上是由政府来界定的。政府最终要进行产权界定,要监管交易平台,还要解决市场纠纷,这样市场才能变得更清楚、更透明,才有好的外部效应,成为健康的市场。中国是在这个实践中学习过来的。新制度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定律,是说产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,很多公共产品、公共基础设施的事务,实际上都需要政府负责。所以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在未来日趋复杂的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 

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,也可以从中看到政府和社会的作用。怎样通过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行为真正帮助市场恢复秩序,使经济实现可持续、绿色发展。美国动用了政府的力量,美联储印了很多钱,但是如果没有解决最根本的对疫情的控制,它的经济是没办法恢复的。所以大国的竞争到最后是整个系统的竞争,政府和市场都会参与到竞争中来。

 

沈先生梳理了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的哲学思想,不同的传统,然后联系到金融科技,数字科技,特别是联系到金融和关键的货币领域,这一系列让我们以更务实、更客观、更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当今世界中复杂的互动,特别是看中美经济、金融还有科技方面的竞争。

 

好的,我就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 




开源股权投资有限公司重点对航空、文旅、健康、科技、物流、安保等行业领域展开股权投资,打通产业上下游,整合相关资源,打造产业化商业模式,实行集团公司多元化的投资发展。同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,合理分配资源配置,依托三大产业,发展六大行业,带动九个专业,优化产业结构,挖掘企业市场潜力,带动企业规模化、可持续化发展。